Monday, July 25, 2011
Saturday, July 23, 2011
2011.7.19去看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真跡看了會感動,之後動畫與仿畫就無法入眼,也同時看良渚文化的玉器,玉不透但年代久遠會出油脂,層次豐富色澤自然,之後的所謂精品就沒味了 ,所謂良渚文化分布在浙江餘杭地區莫角山為中心的良渚遺址群、江蘇吳縣草鞋山和張陵山、浙江嘉興雀幕橋和上海縣馬橋等地區,是由菘澤文化演變而來的。
陶器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盛行圈足器、三足器,器形有魚鰭形或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和竹節形把手的豆、貫耳壺、大圈足淺腹盤、寬把帶流杯等。玉器有琮、璧、環、墜、珠等,工藝精湛,數量甚多。石器磨製精良,有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 耘田器」、半月形刀、鐮、有段錛等獨特器形。農業生產的主要作物為水稻,手工紡織也有很大發展,在錢山漾遺址就發現有迄今最早的苧麻織品。
又看商周青銅,遠眺總覺得粗獷大器,近看那圖騰精緻之美,完全無法言語.所謂青銅為紅銅與錫的合金,其熔點較紅銅低,硬度較紅銅大,在澆鑄時氣泡少,流動性好,可鑄出銳利的鋒刃及精細的花紋,適於製作堅實的兵器、工具及金黃亮麗的容器。遠在四千年前,中國龍山文化時期就已經有青銅器了;然而用青銅鑄製禮器,則以商周時代為鼎盛。
青銅禮器上每每刻鑄瑰麗的紋飾,或展現殷人祀祖的情操,或反映周人的現世生活,皆能表露其時代精神。商周青銅禮器亦有鑄銘的習慣,內容不外族徽署記及記載功勳、寵賜、策命、契約、典謨誥誓等。本院所藏銅器即以銘文見長,毛公鼎、散氏盤、頌壺、宗周鐘、子犯龢鐘等皆長銘鉅製,此乃本院銅器收藏的一大特色。先秦的簡策書帛經不起歲月的侵蝕而化為灰燼,惟獨銅器銘文,歷久彌新,成為研究上古史的第一手資料。
河南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印證了荀子所言:「刑範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
商周所謂的「金」即是銅,以陶土做的外笵和內笵鬥合準確,才能鑄出銅錫合金的精美成品。吾人常將「陶鑄」連言,即是點明上古鑄銅用的「塊笵法」。在西亞,蘇美人於西元前二千五百年前已知用「廢蠟法」鑄青銅器,雖然中國青銅時代來臨得較遲,但是就鑄造技術而言,塊笵法鑄銅乃是在本土新石器時代燒製陶器的基礎上,獨立發展出來的技法。
所以我看台灣本土柴燒作品時,是遠古的記憶~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