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再感恩於茶世界的引領,[茶]恰恰像天上神物般,貫穿整個蒼芎之內涵.
圖為田螺山遺址出土的6000年前古茶樹樹根。(孫國平 攝)
有著6000年曆史的古樹根
圖為田螺山遺址出土的6000年前古茶樹樹根。(孫國平 攝)
有著6000年曆史的古樹根
浙江余姚田螺山遺址出土6000年前的古茶樹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的原產地,然而茶到底始於何時卻並沒有確切記載,陸羽在《茶經》裏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的原產地,然而茶到底始於何時卻並沒有確切記載,陸羽在《茶經》裏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一種觀點認為根據陸羽記載可推論出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4700多年曆史。然而,隨著中日兩國專家組成的“田螺山遺址自然遺存綜合研究”課題組日前對外宣佈研究結果稱浙江田螺山遺址距今6000年前地層出土的一批樹根經鑒定屬山茶屬樹根,且人工種植的可能性很大———中國種植茶葉的歷史有望上推千年之久。
日前,在日本金澤大學舉行的“余姚田螺山遺址自然遺存綜合研究成果報告會”上,中日兩國專家宣佈,該遺址距今6000年前地層出土的一批樹根經鑒定屬山茶屬樹根,且人工種植的可能性很大。
“古茶樹樣本正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進行最後鑒定,只要鑒定出該標本含有茶氨酸成分,就能確定該標本為採摘飲用茶樹,這將改變茶葉史,至少能將茶葉史前推千年。同時,田螺山遺址也將成為世界最古老的茶地遺跡,是名副其實的‘茶之源’。”昨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田螺山遺址考古隊負責人孫國平告訴早報記者。
出土6000年前人工栽培古樹根
疑似古茶樹根出土于寧波余姚田螺山遺址,該遺址位於余姚市三七市鎮,距河姆渡直線距離7公里,遺址總面積近3萬平方米。田螺山遺址屬河姆渡文化,古村落佈局、地下遺存物是迄今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最完整的。這裡曾出土了多層次幹欄式建築遺跡,其中以較普遍的方體木柱為特徵的早期建築遺跡規模較大,且保存整齊、加工技術熟練。該遺址距今約六七千年前,而發現古樹根處為6000年前的地層。
孫國平介紹說,這批古樹根是2004年田螺山遺址第一次發掘時出土的,出土前它們一直埋藏在地下水位很高、近乎密封的土壤裏。當時地表挖掘的長3米、寬2米的坑中出土了十多株木根,分兩大片直立,呈新鮮的黃褐色。木根出土時排成一列非常整齊,在5米外的另一處挖掘地也發現了同樣的木根,發現古樹根的地塊約10多平方米,周圍就是村子裏的房屋。
為此,考古組專家都認為,該根似為間隔配置,所屬植物的人工栽培可能性很高。但僅憑肉眼還不能直接判斷出樹種,因此在眾多的出土遺物裏面,未能對它們引起過多的注意,出土後這批樹根一直按照常規的方式浸泡在清水裏。同時,在發現的陶器中還有幾件有半環形把手、灑水小嘴的小陶器,很像現在常用的小茶壺。
或將茶葉史上推1000年以上
根據發掘後的研究進展,直到去年上半年,這批樹根才被挑出,部分進行了切片取樣觀察,並委託對此進行研究的日本植物考古專家、日本東北大學鈴木教授對樣本進行鑒定。去年12月,鈴木教授從眾多樹種取樣檢測中,鑒定其中的6個根須樣品均為山茶屬。結合人工栽培這一特點,鈴木教授判斷該山茶根原屬樹種為用於採摘、飲用的可能性很高。
“現在,我們已經能確定這是山茶屬樹的樹根,但還難以明確一定是我們現在飲用的茶葉。因為山茶屬樹包括油茶樹、茶花樹等100多種,而我們現在用於採摘、飲用的只是其中的幾種。因此必須經過茶葉研究所的最終確定,其中最主要的指標就是茶氨酸檢測,這是飲用茶樹樹種獨有的,是區分其他山茶樹種的最明顯指標。現在我們正在委託中國茶葉研究所對此進行鑒定。”孫國平說。
茶葉在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春秋時期,鮮茶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國時茶葉又作為藥品,到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當時的主要商品之一。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的睏倦,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遍種茶樹。中國現今能考證最早對茶葉有文字記錄的為《爾雅》,該書編寫于約西元前100年(西漢時期),距今2000餘年。
孫國平表示,如果古樹根鑒定的結果確定為茶葉樹,這將表明6000年前田螺山村落的人們很可能已開始人工栽培茶樹,並使用陶器煮茶、喝茶,這能將茶葉史提前至少1000年。
田螺山遺址出土6000年前的古茶樹!近日,在日本金澤大學舉行的余姚田螺山遺址自然遺存綜合研究日方成果報告會上,傳來這一振奮人心的資訊。
古茶樹出土于余姚田螺山遺址。發現山茶樹的地塊,約10多平方米,其中一片似為一淺坑,考古編號為H4。2004年上半年,考古人員就從那裏1米多深的地下挖掘出土了多個塊狀和枝條狀的樹根及根須,它們出土時全部直立,並大體位於建築遺跡附近。這些植物根須明顯有人工栽培的特徵。出土後,塊狀茶樹根一直保存在水中。在琳瑯滿目的出土文物中,其中一件小陶器有半環形把手,還有灑水小嘴,這如同民間常用的小茶壺。主持田螺山考古多年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國平說,考古發掘主要是把地下的遺跡和遺物用科學的方法挖掘出來,加以嚴密的記錄和分類保護,然後提供給各方專家去分頭深入研究。這次鑒定古茶樹的權威單位和專家出自“田螺山遺址自然遺存的綜合研究”課題組。應邀參與課題研究的日本東北大學鈴木教授從眾多樹種取樣檢測中,鑒定其中的6個根須樣品均為山茶屬。
專家認為,田螺山遺址發現了似為間隔配置的樹根遺跡,經過分析的6例木材樣本結果顯示,均為山茶屬的同種樹木。木材樹芯無髓,年輪的方向變化顯著,年輪界限不明確,導管和纖維的細胞壁很薄,纖維直徑及放射組織細胞較大,這些特徵說明標本確為根部木材。種種跡象均表明,這些山茶屬的樹木是人為種植的。這些山茶屬樹木,木材結構非常近似,具體的樹種識別有一定困難,然而其木材結構與栽培茶樹一致,這也能夠證明這些山茶屬木材確為茶樹。
專家指出,田螺山遺址自然遺存研究課題組認定“山茶屬樹木確為茶樹”,並指出“這些山茶屬的樹木是人為種植的”。這一突破性的發現,表明6000年前田螺山村落的人們很可能已開始人工栽培茶樹,並使用陶器煮茶、喝茶。這一考古發現也使民諺“柴米油鹽醬醋茶”找到了極早的歷史淵源,表明“茶”很早就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田螺山遺址與河姆渡遺址同屬河姆渡文明體系。30年前,河姆渡遺址出土的人工栽培水稻曾震撼世界。如今,田螺山遺址出土的人工栽培茶樹可與水稻相輝映。河姆渡文化中的水稻與茶葉遺存,乃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的原產地,然而茶到底始於何時卻並沒有確切記載,陸羽在《茶經》裏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一種觀點認為根據陸羽記載可推論出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4700多年曆史。然而,隨著中日兩國專家組成的“田螺山遺址自然遺存綜合研究”課題組日前對外宣佈研究結果稱浙江田螺山遺址距今6000年前地層出土的一批樹根經鑒定屬山茶屬樹根,且人工種植的可能性很大———中國種植茶葉的歷史有望上推千年之久。
日前,在日本金澤大學舉行的“余姚田螺山遺址自然遺存綜合研究成果報告會”上,中日兩國專家宣佈,該遺址距今6000年前地層出土的一批樹根經鑒定屬山茶屬樹根,且人工種植的可能性很大。
“古茶樹樣本正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進行最後鑒定,只要鑒定出該標本含有茶氨酸成分,就能確定該標本為採摘飲用茶樹,這將改變茶葉史,至少能將茶葉史前推千年。同時,田螺山遺址也將成為世界最古老的茶地遺跡,是名副其實的‘茶之源’。”昨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田螺山遺址考古隊負責人孫國平告訴早報記者。
出土6000年前人工栽培古樹根
疑似古茶樹根出土于寧波余姚田螺山遺址,該遺址位於余姚市三七市鎮,距河姆渡直線距離7公里,遺址總面積近3萬平方米。田螺山遺址屬河姆渡文化,古村落佈局、地下遺存物是迄今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最完整的。這裡曾出土了多層次幹欄式建築遺跡,其中以較普遍的方體木柱為特徵的早期建築遺跡規模較大,且保存整齊、加工技術熟練。該遺址距今約六七千年前,而發現古樹根處為6000年前的地層。
孫國平介紹說,這批古樹根是2004年田螺山遺址第一次發掘時出土的,出土前它們一直埋藏在地下水位很高、近乎密封的土壤裏。當時地表挖掘的長3米、寬2米的坑中出土了十多株木根,分兩大片直立,呈新鮮的黃褐色。木根出土時排成一列非常整齊,在5米外的另一處挖掘地也發現了同樣的木根,發現古樹根的地塊約10多平方米,周圍就是村子裏的房屋。
為此,考古組專家都認為,該根似為間隔配置,所屬植物的人工栽培可能性很高。但僅憑肉眼還不能直接判斷出樹種,因此在眾多的出土遺物裏面,未能對它們引起過多的注意,出土後這批樹根一直按照常規的方式浸泡在清水裏。同時,在發現的陶器中還有幾件有半環形把手、灑水小嘴的小陶器,很像現在常用的小茶壺。
或將茶葉史上推1000年以上
根據發掘後的研究進展,直到去年上半年,這批樹根才被挑出,部分進行了切片取樣觀察,並委託對此進行研究的日本植物考古專家、日本東北大學鈴木教授對樣本進行鑒定。去年12月,鈴木教授從眾多樹種取樣檢測中,鑒定其中的6個根須樣品均為山茶屬。結合人工栽培這一特點,鈴木教授判斷該山茶根原屬樹種為用於採摘、飲用的可能性很高。
“現在,我們已經能確定這是山茶屬樹的樹根,但還難以明確一定是我們現在飲用的茶葉。因為山茶屬樹包括油茶樹、茶花樹等100多種,而我們現在用於採摘、飲用的只是其中的幾種。因此必須經過茶葉研究所的最終確定,其中最主要的指標就是茶氨酸檢測,這是飲用茶樹樹種獨有的,是區分其他山茶樹種的最明顯指標。現在我們正在委託中國茶葉研究所對此進行鑒定。”孫國平說。
茶葉在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春秋時期,鮮茶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國時茶葉又作為藥品,到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當時的主要商品之一。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的睏倦,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遍種茶樹。中國現今能考證最早對茶葉有文字記錄的為《爾雅》,該書編寫于約西元前100年(西漢時期),距今2000餘年。
孫國平表示,如果古樹根鑒定的結果確定為茶葉樹,這將表明6000年前田螺山村落的人們很可能已開始人工栽培茶樹,並使用陶器煮茶、喝茶,這能將茶葉史提前至少1000年。
田螺山遺址出土6000年前的古茶樹!近日,在日本金澤大學舉行的余姚田螺山遺址自然遺存綜合研究日方成果報告會上,傳來這一振奮人心的資訊。
古茶樹出土于余姚田螺山遺址。發現山茶樹的地塊,約10多平方米,其中一片似為一淺坑,考古編號為H4。2004年上半年,考古人員就從那裏1米多深的地下挖掘出土了多個塊狀和枝條狀的樹根及根須,它們出土時全部直立,並大體位於建築遺跡附近。這些植物根須明顯有人工栽培的特徵。出土後,塊狀茶樹根一直保存在水中。在琳瑯滿目的出土文物中,其中一件小陶器有半環形把手,還有灑水小嘴,這如同民間常用的小茶壺。主持田螺山考古多年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國平說,考古發掘主要是把地下的遺跡和遺物用科學的方法挖掘出來,加以嚴密的記錄和分類保護,然後提供給各方專家去分頭深入研究。這次鑒定古茶樹的權威單位和專家出自“田螺山遺址自然遺存的綜合研究”課題組。應邀參與課題研究的日本東北大學鈴木教授從眾多樹種取樣檢測中,鑒定其中的6個根須樣品均為山茶屬。
專家認為,田螺山遺址發現了似為間隔配置的樹根遺跡,經過分析的6例木材樣本結果顯示,均為山茶屬的同種樹木。木材樹芯無髓,年輪的方向變化顯著,年輪界限不明確,導管和纖維的細胞壁很薄,纖維直徑及放射組織細胞較大,這些特徵說明標本確為根部木材。種種跡象均表明,這些山茶屬的樹木是人為種植的。這些山茶屬樹木,木材結構非常近似,具體的樹種識別有一定困難,然而其木材結構與栽培茶樹一致,這也能夠證明這些山茶屬木材確為茶樹。
專家指出,田螺山遺址自然遺存研究課題組認定“山茶屬樹木確為茶樹”,並指出“這些山茶屬的樹木是人為種植的”。這一突破性的發現,表明6000年前田螺山村落的人們很可能已開始人工栽培茶樹,並使用陶器煮茶、喝茶。這一考古發現也使民諺“柴米油鹽醬醋茶”找到了極早的歷史淵源,表明“茶”很早就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田螺山遺址與河姆渡遺址同屬河姆渡文明體系。30年前,河姆渡遺址出土的人工栽培水稻曾震撼世界。如今,田螺山遺址出土的人工栽培茶樹可與水稻相輝映。河姆渡文化中的水稻與茶葉遺存,乃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上文引用東方早報與寧波日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